國家 
 | 
  
人物 
 | 
  
身份 
 | 
 
  
  晉 
 | 
  
 晉文公/晉侯 
 | 
  
君主 
 | 
 
 子犯 
 | 
  
重臣/臣子 
 | 
 |
秦 
 | 
  
 秦穆公/秦伯 
 | 
  
君主 
 | 
 
 杞子、逢孫、楊孫 
 | 
  
秦帶兵的大夫/秦將 
 | 
 |
| 
 
鄭 
 | 
  
 鄭文公/鄭伯 
 | 
  
君主 
 | 
 
 佚之狐 
 | 
  
鄭國大夫 
 | 
 |
 燭之武 
 | 
  
鄭國大夫 
 | 
 
字詞解釋
1. 許之。 (第二段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許:答允
2.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。(第三段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舍:放棄/捨棄
3. 使杞子、逢孫、楊孫戍之 (第四段)          使:派遣
        4. 燭之武退秦師 (篇名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退:撤退
根據文意,選出以下文句最正確的譯文
根據文意,選出以下文句最正確的譯文
        1.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,敢以煩執事
        A 假如鄭國亡對你有利,你便有麻煩了
              B 假如鄭國亡對你有利,我會勇敢地煩擾着你
        C 假如鄭國亡對你有利,麻煩你都不要攻打鄭國
        D假如鄭國亡對你有利,那就麻煩你派兵滅鄭國
        2. 越國以鄙遠,君知其難也
A 越國人十分卑鄙,你也知道他們是難於對付的
        B 越國距離我們很遠,你們也知道他們是難於對付的
        C 秦國隔着晉國而去管治遙遠的鄭國,必定是難以管治
        D 晉國隔着秦國而去管治遙遠的鄭國,必定是難以管治
        3. 焉用亡鄭以陪鄰
A 何必要用滅掉鄭國來增加鄰國的勢力?
       B 為何要用鄰國陪鄭國一同滅亡?
       C 為何要令秦民與鄭國一同陪葬?
       D 你滅掉鄭國會增加鄰國的勢力。
       4. 既東封鄭,又欲肆其西封
A 到它擴展東面疆界,那麼西方的人便很放肆
       B
到它擴展東面疆界,勢必又盡力擴展西面的疆界
       C 到它擴展東面疆界,又想封閉西方的道路
       D到它擴展東面疆界,又在西方建立食肆
內容探究
 
段落 
 | 
  
游說者 
 | 
  
游說對象 
 | 
  
游說目的 
 | 
  
游說對象的心理 
 | 
  
游說技巧及內容 
 | 
 
二 
 | 
  
鄭文公 
 | 
  
燭之武 
 | 
  
希望燭之武出使秦國進行游說 
 | 
  
不滿鄭伯無知人善任,自己一直不受重用。 
 | 
  
(1) 動之以情:承認自己從沒有重用燭之武是自己的錯 
(2) 分析弊:說明一旦鄭國滅亡,身為鄭國大夫的燭之武也沒有好處。 
 | 
 
三 
 | 
  
燭之武 
 | 
  
秦穆公 
 | 
  
令秦國撤軍 
 | 
  
希望能稱霸天下 
 | 
  
(1) 分析利弊: 
 存鄭的好處:讓鄭國在東路上接待往來鄭國的秦人,為秦國提供方便。 
 亡鄭的害處: 
Ø  亡鄭後, 秦所得的土地必隔著晉,在統治上有一定的困難,最終只是使晉國的土地増加。當晉國實力増加,秦的實力相對地減弱了。 
Ø  晉國一向見利忘義,不可信任 
Ø  晉國野心很大,推論晉國向東滅鄭後,定必向西擴張,威脅秦國。 
 | 
 
段落大意
自然段 
 | 
  
段落大意 
 | 
 
一 
 | 
  
交代戰事的起因和說明當時的形勢。 
 | 
 
二 
 | 
  
透過佚之孤、鄭文公及燭之武的對話,交代選派燭之武擔當重任,游說秦伯,以保存鄭國的經過。 
 | 
 
三 
 | 
  
記述燭之武說服秦穆公的一番說話。 
 | 
 
四 
 | 
  
記述秦穆公被燭之武說服,除了單方面撤軍外,更與鄭結盟/派兵為鄭戍守。 
 | 
 
五 
 | 
  
從晉文公和孤偃的對話中,交代晉國繼秦之後退兵的原因。 
 | 
 
主旨
本文通過鄭國大夫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兵,化解國難一事,表現了燭之武忠心愛國,能言善辯,精於剖析,智謀過人的特點。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【回覆須知】
※ 請注意網路禮儀
※ 勾選「通知我」可收到後續回覆的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