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/06/05


文革結束後,中國的經濟面臨崩潰。於是鄧小平在 1978年低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,實行改革開放。1979年起,中國開始推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,而設立四個經濟特區 (深圳、珠海、汕頭和廈門) 便是對外開放的政策之一,此舉是為了吸引境外的資金和技術。我同意建立經濟特區是正確。

首先,建立經濟特區的時機恰當。當時的中國要解決經濟問題是當務之急,然而要令中國起死回生,鄧小平意識到利用外資的一個很好的時機。因為經濟特區能夠提供理想的投資環境和組織完善的領導管理體制,以及增加外資投入和外匯收益,藉此促進該國家的經濟發展。從此得知,建立經濟特區符合當時的國情。

其次,建立經濟特區能夠帶動貿易。由於經濟特區能夠提供理想的投資環境,於是吸引了境外的資金和技術。隨著大量資金、先進技術和設備和管理經驗的引進,不但能對推進內地同行業技術改造起了積極作用,增加競爭力,更可以藉此培養人才。由此見得,經濟特區能帶動貿易,更可培養人才。

再者,建立經濟特區可以擴大中國製成品出口。當擴大了中國製成品出口,令中國初步打入國際市場,既可改善經濟狀況,又可提升國際間的影響力。此外,這也間接擴大勞動就業,使失業率下降,繼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由此得知,當擴大製成品出口,能間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

無容置疑,經濟特區的確使貧富懸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。可是,經濟特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必然超出一般地區,為了改善中國經濟而產生貧富懸殊亦難以避免,所以建立經濟特區是顧全大局的做法。

總括而言,我同意建立經濟特區是正確的。因為建立經濟特區的時機恰當,並且能帶動貿易,培養人才,更能間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雖然這的確使貧富懸殊加劇,但要顧全大局是在所難免的。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【回覆須知】
※ 請注意網路禮儀
※ 勾選「通知我」可收到後續回覆的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