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說:「人都有對別人的痛苦、不幸、危難等感覺不忍的心情(即人都有憐恤別人的心情、人都有同情心)。先王有憐恤別人的心情,於是就有了憐恤別人的政治。以憐恤別人的心情,實行憐恤別人的政治,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運轉小東西一樣容易了。之所以說人都有憐恤別人的心情,(道理就在於)如果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將要掉到井裡面,那麼人們都會有恐懼同情的心理,──不是為著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結交,不是為著在鄉里朋友那裡求取名譽,也不是因為厭惡那小孩子的哭聲才這樣。由此看來,沒有同情之心,就不是人;沒有羞惡(因自身不善而羞恥、見他人不善而憎惡)之心,就不是人;沒有謙讓之心,就不是人;沒有是非之心,就不是人。同情之心,是仁的發端;羞惡之心,是義的發端;謙讓之心,是禮的發端;是非之心,是智的發端。人有仁、義、禮、智之發端,就好像他有四肢一樣。有這四種發端自己卻說自己不行(自己說自己做不到仁、義、禮、智)的人,是自己殘害自己;有這四種發端卻說他們的國君不行(說他們的國君做不到仁、義、禮、智)的人,是賊害他們的國君。所有具有這四種發端的人,若曉得擴大充實它們,它們就會像火剛剛開始燃燒一樣(最終將形成燎原之勢),就會像泉水剛剛開始流出去一樣(最終將匯聚成大江大河)。假如把這四種發端擴充開來,就足以擁有天下;假如不把這這四種發端擴充開來,就不足以侍奉父母。」
【參考譯文 (2)】
孟子曰: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運之掌上。」
孟子說:「每個人都有同情心。古代的英明君子有同情心,於是有仁政。憑著同情心,實施仁政,治理天下就好像在手掌上運轉小物件一樣 (指非常容易)。」
「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,今人乍見孺子將人於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;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,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,非惡其聲而然也。由是觀之,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;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 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」
「所以說每個人都有同情心,(譬如) 現在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子快要掉進井裡去了,(任何人) 都會有驚恐的樣子和憐憫的心;這不是為了要結交這小孩的父母,不是為了博取鄉親朋友間的名譽,也不是因為厭惡那小孩子的哭聲才這樣。由此看來,人如果沒有同情之心,簡直不是人;如果沒有羞恥之心,簡直不是人;如果沒有謙遜推讓的心,簡直不是人;如果沒有分辨正確與錯誤的心,簡直不是人。同情之心,是仁 (人與人相親) 的萌芽;羞恥之心,是義 (正義) 的萌芽;謙遜推讓的心,是禮的萌芽;分辨是非的心,是智的萌芽。」
「人之有是四端也,猶其有四體也。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,自賊者也;謂其君不能者,賊其君者也。凡有四端於我者,知皆擴而充之矣,若火之始然,泉之始達。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;苟不充之,不足以事父母。」
棒!:)
回覆刪除good :)
回覆刪除good :)
回覆刪除謝! :-)
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刪除good
刪除"非惡其聲而然也"的解释不应该是“不是厭惡他的名聲而這樣”,而应该跟上面的译文一样,是“也不是因為厭惡那小孩子的哭聲才這樣”。
回覆刪除感謝您的更正阿 :)
刪除好少人會像你這樣認真研究網上語譯的準確性 (h)
我反而認為原來的才對
刪除其實兩個解釋都可以的
刪除=))
回覆刪除:>)
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回覆刪除:-)'
刪除:-)'
刪除謝謝! :-) :-) :-)
回覆刪除Best!!
回覆刪除Best!!
回覆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
回覆刪除弐弐弐
回覆刪除好文!
回覆刪除Very Good
回覆刪除.
回覆刪除非惡其聲而然也的意思是 也不是厭惡有不仁的名聲這才是對的
回覆刪除謝謝你
回覆刪除good thx :) :d :>) (o) 8-) $-)
回覆刪除hi,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:)
回覆刪除Nice
回覆刪除nice
回覆刪除屌你
回覆刪除☻☻☻
回覆刪除哈
回覆刪除is very good
回覆刪除很棒
回覆刪除thx
回覆刪除